党群工作
讨论采样工作计划
土壤化探工作现场指导
在项目部驻地合影
红色七月,为党旗添光彩
地调中心党支部突击采样活动纪实
在皖浙交界的广德县境内,所地质调查中心金矿普查和萤石矿详查项目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项目开展两个多月,尽管项目部的几位工程师加班加点,因为人手不够,四十多平方公里的土壤化探采样工作只是完成不到八平方公里。眼看着进入夏季,江淮大地高温渐起,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大家为不能按计划完成任务焦急不已。
地质调查研究中心党支部得知广德项目部的困难后,围绕党支部工作服务中心经营生产,努力创建服务型党支部的目标,精心组织了为期一周的党员突击活动。在建党九十三周年之际,中心党员无论男女,全部调整了自己的工作计划,全体奔赴广德项目部帮助同事们突击完成化探采样工作。
采样任务不简单
地调中心党员们出发的第三天,笔者跟随单位的走访组也赶到项目部驻地,希望能够现场体验如火如荼的突击生产活动。到达项目驻地已经是中午时分,早起出发进山的地质队员们到了收工回来的时候,随着中心左洪发主任工程师开车进山到预定地点接人。一段左弯右绕的山路,车子停在了一处高地。满目翠绿的密林,郁郁葱葱看不见缝隙,阵风吹过,就像波涛起伏的海浪,携裹着泥土气的植物香味扑面而来。左主任下车张望了好一会,喃喃自语道,“太密了,看不见”。他指着眼前藤蔓说,你沿着这条直线往远处看,一会他们就要从我手指这条直线上的草丛里陆陆续续出来,结束采样工作。
“其实土壤化探采样工作是地质技术工作中的基础工作”,等待的时间里,左主任给我简单介绍专业知识,“这个矿区,我们按照135°方向,间距200米,设计了大约50条采样直线,我们要沿着采样线每隔100米采取大概0.5公斤重的一小包土壤化探样。队员们依靠罗盘、地图和GPS定位,沿着直线采样,遇到山峰就翻山,遇到河流就淌水,必须在设计的采样点采样。这个矿区要采四十多平方公里,算起来有2千多个样”。为了让我有更直观的印象,左工还拿着树枝在地上给我画起了采样点设置过程和原理。看似简单的采样点,每一处的选择和设置都是建立在专业知识预判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正是由这些点点相连,线线成面的采样点,最终形成一张聚焦网,对目标地区进行网络式探索。
正说着,不远处树丛里悉悉索索的一阵响动,两个头戴草帽,身着红色工作服的地质队员拨开草丛和荆棘“钻”了出来,“爬”上了山路。肩膀上挂着串起的一长串土壤化探样,手里拿着仪器和记录本。“今天蛮好,采了24个样”, 一个队员一边喘气,一边说着,顺手拽掉了肩膀上的藤蔓。汗水湿透的工作服,被太阳晒干,在后背上结了一层盐霜。“咱们是远看像要饭,近看是勘探”左主任调侃着,年轻的地质队员腼腆地笑了。
巾帼也有好表现
相对男同志的粗放式表现不同,本次突击采样活动,来自中心的三名女党员也用她们的细腻和坚持,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谁说女子不如男?女地质队员个个都是女汉子,突击采样,她们跟男同志一样,一头扎进山里,爬越沟壑,穿越荆棘,丝毫没有因为性别不同而选择轻松的任务。
夏琼,是地调中心党支部的宣传委员,也是水工环室的主任工程师,作为参加工作已有6年的80后女地质队员,对野外工作的艰辛,已经渐渐地形成了免疫力,钻进山林里,压根就没有路,磕磕绊绊在所难免,自认为平衡力极差的她,每次都会摔上几跤,在经历过数次不留心摔倒后,她已学会坚强地安慰自己,给自己鼓劲坚持下去。
完成一天的工作任务之后,顾不上休息,她还得带着两个姐妹转向了第二个工作阵地——驻地的厨房。因为人数较多,本来兼顾张罗饭菜的房东没法完成伙食工作,女队员们便自觉主动地把这项任务揽到了自己的身上,虽说都是年轻女性,在条件简陋的厨房里,冒着闷热的油烟,洗菜、淘米、烧菜分工明确,做起饭菜来一丝不苟。在她们看来,让大家吃上可口的饭菜,就是在为大家充电加油,重要意义丝毫不亚于山上的活。
突击活动有效果
地调中心党支部突击采样活动提出伊始就得到了所党委的大力支持,在地调中心党支部协调组织的基础上,所党委书记吴群辉,纪委书记、工会主席蒋萍专门率队前往一线探望,还特地准备了防暑药品和降温饮品送到驻地。
一周过去了,地调中心党支部协助广德项目部突击采样活动圆满结束,在中心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下,工作进度大幅提高,参与同志纷纷对此次集中突击活动表示满意。突击采样行动共协助项目部完成二十多平方公里,计九百多个土壤化探采样,为广德项目部按计划完成工作提供了有力地保障。地调支部书记王峪说,在火红的七月,用这样的行动为党旗增添光彩,是我们党员对党的生日最有意义的纪念。
我们的党员具备不具备先进性,我们的支部有没有组织力和凝聚力,我们能不能用实际行动践行“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次地调中心党支部协助广德项目部突击采样活动就是有力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