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工作
安徽省地质实验研究所团委主编 2012年4月23日
雷锋,一个年仅22岁的普通解放军战士,在离去整整半个世纪后,他的名字仍然为人们所熟知和广为传颂。尽管历经岁月的冲刷,雷锋这个名字背后的真、善、美精神内涵仍不失为我们现代人道德行为规范的楷模。
不可否认,雷锋精神的产生有其时代背景。新中国的诞生结束了他贫苦的生活,身为孤儿的他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带给他的温暖,使他发自内心地感恩祖国、感恩党、感恩人民、感恩那个令人沸腾的时代。这是一个内心充满阳光、乐观向上的快乐男孩。他也不断靠着自身的努力,改变着自己的命运:当过农民、当过拖拉机手、到炼钢厂当工人,后来参加了解放军,还当选为人民代表。他每一次的工作变动,都是在克服客观条件不足的前提下完成的,不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雷锋属于那个时代,但雷锋精神却跨越了时代。雷锋的所为是每一个普通公民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就完全能够带给他人快乐的善举。舍己而利他,正是雷锋精神和我们目前正在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谋而合、紧密相连的。雷锋精神的助人、利他精髓也是传承了中国人延续几千年的从善如流的古训,规范着人的行为道德规范,并在天长日久、潜移默化中影响、塑造着一个个平凡而又普通的中国人积善成德的常态行为。
雷锋属于中国,但雷锋精神却跨越了中国。他的形象超越了国家和民族,感动了世界。“助人为乐、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是任何国家都会弘扬的人文精神。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街头经常会出现穿着印有雷锋头像T恤衫的青年快乐地助人。泰国政府曾专门印发了《雷锋》的小册子,号召国民学习雷锋精神,为国家和社会多做有益的事。美国西点军校也曾悬挂雷锋画像,将其视为军士的楷模。雷锋精神之所以能够实现“出口”,是和他“专门做好事而不做坏事”人性光芒直接相关的。
尽管当时特定的环境造就了雷锋和雷锋精神,但雷锋精神永远是一个志存高远的人自觉自愿追求的行为规范的准则。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背景下,雷锋精神不仅没有过时,而且还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并和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有着千丝万缕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雷锋是人,不是神。他和我们许多80后、90后年轻人一样爱美、爱干净,穿着时兴整洁的衣服。更可贵的是,雷锋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就把快乐带到哪里。雷锋,决不是只属于哪一个时代的楷模;更是所有人从小到大、塑造成长个性的成功典范。
雷锋,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一个又一个“活”雷锋就在你、我、他的心里和身边。
雷锋短暂的一生,生发出了巨大的精神价值。50年过去,雷锋精神历久弥新,越发凸显出时代的特色。
改革开放30余年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在这个进程中,雷锋始终伴随着中国人民进步的脚步,始终是社会道德进步的标尺。不过,也有人对这一点有所不解,有所怀疑,甚至有所反对。一些人在公共话语平台上,发出冷言冷语、风言风语、“雷人雷语”,淡化雷锋的时代价值,矮化雷锋的道德作用,降低雷锋的示范效应,在一定范围内造成了一部分人的认识模糊。
这些人的言辞其实并不奇怪。在现实中,发出不合时宜言论中的许多人,其对社会道德的认知与其他人并无不同,只不过在如何认识雷锋精神价值上,存有一些片面的看法。我们知道,雷锋是实践人类道德的楷模,雷锋精神,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这个精神,反映了中国人民建设美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的热切愿望,具有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雷锋精神产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反映,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展现。50年来,雷锋精神是滋养一代又一代人的道德源泉,是催生一批又一批道德模范的力量所在。雷锋精神,始终发挥着提升社会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作用,雷锋精神所代表的崇高境界,始终引领着社会道德风尚和时代精神。
因此,雷锋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因为雷锋精神是在中国人民建设美好生活的实践中孕育和锤炼出来的高尚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内涵着人类道德的最精华的成分,代表了人类进步的最核心的价值趋向。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雷锋精神所具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鼓舞人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动力。我们看到,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中,无论条件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也无论社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雷锋精神所具有的助人为乐、爱岗敬业、勤俭节约的美德,都是我们国家所需要,都是我们社会所大力倡行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这是我们党积极适应时代发展进步要求、顺应人民群众期待发出的有力号召,是传承弘扬雷锋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战略部署。深入开展学习雷锋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是推进道德进步的需要,是解决道德建设面临所问题的需要,更是我们当前伟大的建设事业的需要。学习雷锋,是时代所需、社会所盼、人民所愿。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样的人,这样的精神,是任何时代都需要的,哪里谈得上什么“过时”呢?
雷锋的一生当中,并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有壮举,也并没有高调的宣示和张扬,可以说除了平凡还是平凡,但是,雷锋正是以其“平凡”的一生,证明了“公者千古,私者一时”的道理,成就了一个民族道德建设的前行者。学习雷锋,发扬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也是完善社会治理方式,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今天,我们实践雷锋的实践,追求雷锋的追求,就是不断地为雷锋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因子,让雷锋精神常在常新。这,是我们的实践和追求,更是雷锋后来人的历史责任。让我们跟上这个时代的步伐,把我们国家建设得更好。
今年,是雷锋同志逝世50周年。49年前的今天,《人民日报》发表了毛主席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在国外,不但有不少人知道雷锋的名字,而且对雷锋精神有深刻独到的解读。
奉献和真诚的价值永不过时
“雷锋精神需要回来”——美国中文网引用香港《南华早报》的报道称,时值雷锋去世50周年,中国正在兴起一场“学雷锋热”。如今对于雷锋的宣传,不仅侧重他的精神和事迹,更塑造了雷锋人性化的一面:喜爱跳舞、照相和写诗歌,更在雷锋著作的出版物中包括了其与女友的通信。这些更开放的姿态让雷锋,这位传奇的英雄人物更具新时代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号召力。
不用想着要做多么伟大的舍己救人,其实为他人着想可以融入到生活一点一滴中
美国全国委员会中美关系主席史蒂芬·欧伦斯先生对记者说,在这个相对浮躁的时代,人们尤其需要偶像的力量来理解无私的价值和团队的力量。欧伦斯先生从雷锋提到了现在青年人喜欢的NBA华裔球星林书豪。
他问记者“你是否觉得雷锋精神很落伍?”然后回答说,其实林书豪每场比赛超过10次的传球、助攻、配合,不突出自己,而为全队着想也可以算是一种无私。他的努力上进和谦和的为人处世方式和雷锋精神有相似之处。“不用想着要做多么伟大的舍己救人,其实为他人着想可以融入到生活一点一滴中。”欧伦斯先生一席话也许只是一个美国人对些许陌生的雷锋精神的理解,但却道出了雷锋精神一个重要内涵:每个普通人都可以在自己生活和工作中学习雷锋精神:或许是一次工作中将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后的配合;或许是一次对陌生人的关怀和问候;或许是一次不留名的捐助。时代在变,但是雷锋所代表的奉献精神永远不会过时,这种对社会充满大爱的力量才是成就伟大时代的催化剂。
雷锋精神告诉我们奉献和真诚的价值超越一切物质利益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副教务长丹尼斯·西蒙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雷锋精神在中国的回潮是一种积极信号。雷锋是无私奉献的典型代表,而当今中国正处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阶段,特别需要重新思考雷锋精神,为转型期的中国注入可持续发展的道德力量。
西蒙教授说,中国人钱包越来越鼓,物欲横流的喧嚣都市生活很可能带走许多人对社会和他人的关怀,甚至恻隐之心。雷锋精神让我们不再贪图个人财富的积累,而是告诉我们奉献和真诚的价值超越一切物质利益。中国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使中国越来越需要创造一个更稳定的社会结构,尤其是帮助那些在过去几十年现代化进程中受益较少的人,社会需要对这些困难群体倾注足够的关怀。
雷锋不仅代表一种精神,而且是一种待人接物的方式,一种懂得尊重和为对方着想的态度
西蒙教授自1981年起,30年间频繁前往中国。他觉得,雷锋不仅代表一种精神,而且是一种待人接物的方式,一种懂得尊重和为对方着想的态度。
他认为,对待需要帮助的人,不应不闻不问,不应漠不关心。雷锋精神虽然在一些年轻人听起来比较传统,但年轻人应该也期许一个温暖的社会。而这正是因为有雷锋这样的偶像精神时刻提醒人们:个人的富有和成功并不能撑起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民的福祉。
他说,现在许多年轻人缺乏信仰,而雷锋精神正是在这个信仰相对缺失的年代给予人们心灵的良药。在个人主义的美国,许多人加入教会或者非赢利组织做义工,也是奉献精神的表现。
据西蒙教授介绍,由于宗教价值和道德标准,美国社会同样将舍己为人的人视为英雄或者偶像。另一方面,大多数美国人明白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某些人或事物看上去太完美,那可能不是真的。我们相信人性是普遍善良和高尚的,但并不是说他们身上不能存在缺点。
榜样的力量提醒大家,我们是社会一员,集体责任和义务胜过一切个人利益
在今天,整个社会对于道德和善良的期许也许真的有所褪色,但这正是我们寻找更多无私的人带领我们走出一时混沌的原因。在美国,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埃琳·布罗克维奇的故事,她耗费了多年时间帮助当地遭受化学废水污染的家庭打官司。她的事迹已经被拍成电影《永不妥协》。正因为她的勇敢、坚持和努力,污染水源的公司向当地600户居民赔偿了3亿多美元。她用自己的故事向社会宣讲了公平正义、惩恶扬善的意义,并证明个人的力量有时能够改变这个世界。
西蒙教授说,美国社会塑造过很多像雷锋一样的人物,而事实上美国人对于接受这种“表面性形象的塑造”是非常谨慎的。在美国,孩子们从小就被教育用批判和怀疑的视角思考和评价我们看到的事物,尤其是在纽约和洛杉矶这样的大城市,人们对媒体塑造英雄人物容易打上一个问号。对平民英雄的谨慎接纳,并不妨碍美国社会“给予胜过接受”的基本信条。
西蒙教授认为,对于美国社会不时出现的“雷锋式人物”的理解是,榜样的力量提醒大家,我们是这个社会的一员,基于道德和伦理的集体责任和义务胜过一切个人利益。它听上去也许
简单,但事实上这个来源于宗教传统的理念在美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哪怕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
属于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
“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到处都是‘活雷锋’!中国人纯朴、热情、真诚、善良……”
当记者向墨西哥学院亚非研究中心教授莉莉娅娜·阿索芙斯卡问及是否晓得雷锋这个名字时,这位曾在中国生活整整5年的汉学家饶有兴致地哼唱起《学习雷锋好榜样》:“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
雷锋精神是传统的儒家文化沉淀和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而孕育出的一种充满利他主义的高尚道德情操。
“说真心话,那时雷锋可真是中国人的偶像啊。到处都能看到印有雷锋头像的小册子,公交车上、马路上、校园里、平凡岗位中……雷锋精神遍地开花,我们这些‘老外’在北京处处都能感受到热心人给予的温暖。”中国社会人与人之间那种助人为乐、争当活雷锋的良好风气给莉莉娅娜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1983年的一个早晨,莉莉娅娜和好友洛萨诺带着5000美元从北京语言大学匆忙赶车办事,不料那一包钱在上车前悄然滑落在车场的一块空地上,两人均未察觉。当天下午,就在两人为丢钱苦恼时,两名警察找到了他们并将那包厚厚的“绿钞”原封不动地送回他们手中。原来,当时路过车场的一个外地人目睹了他们匆忙上车掉下钱袋的全过程,但没能来得及追上车,就记下车牌号让警察帮忙寻找这辆车的下落。洛萨诺接到这笔钱时夸赞说,“珍贵的社会主义美德远非金钱可以比拟!”
“要知道,5000美元在当时可是许多人一辈子都未必挣得到的工资呀!”莉莉娅娜深有感触地说。那时中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很多中国人跟“老外”都存在语言障碍,但纯朴的中国人自然地向素不相识的外国朋友提供雷锋般的无私帮助。“我甚至觉得,当时哪里需要学习雷锋啊,一个个活生生的‘雷锋’不就在身边吗?可以说,雷锋精神是传统的儒家文化沉淀和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而孕育出的一种充满利他主义的高尚道德情操,中国具备出现大批活雷锋的天然土壤……”
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雷锋,但雷锋的精神实质不会变。它会由于时代和国别的不同而被赋予更为丰富的内涵
如今,雷锋离开我们整整50年了,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市场经济运作日趋完善的背景下,道德建设似乎正变得越发迫切。
莉莉娅娜十分赞同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境界,认为现在提倡践行雷锋精神比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意义更加重大,“现代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贫富差距的扩大难免会带来相应的伦理道德挑战,为匡正道德失范、弘扬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非常有必要在全社会继续接力传承雷锋精神,让雷锋那种极具导向性的崇高精神成为默默催促全社会不断进步、个人人格日渐完善的强大榜样力量”。莉莉娅娜并不赞同以“小悦悦事件”证明整个社会集体冷漠的观点,因为中国主流社会是前进的、积极向善的。
莉莉娅娜说,现代经济增长带来的物质需求的满足代替不了精神需求,雷锋精神传递出的那种人与人之间互帮互爱的人道主义品格和如何做人的高尚情操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过时。
相反,中国当下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过程中更需要有更深层次的道德自觉和精神满足,时代呼唤人人互爱和更加完美的个人道德,雷锋精神正好与此相吻合。
“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雷锋,但雷锋的精神实质不会变。它会由于时代和国别的不同而被赋予更为丰富的内涵。”
莉莉娅娜认为,雷锋精神已经跨越了地域界限,它与其他国家提倡的“利他主义”或“博爱主义”在许多方面存在共通之处,应该属于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精神财富。如何更好地学习做人,应该是全人类共同思考的长期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