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工作
征文一等奖——做点滴之中的雷锋
(许文优)
早上打开微博,看到“鞍钢郭明义”的更新——“早晨好!今天你微笑了吗?”在微博的头像中,他穿着工作服,头戴安全帽,但他脸上洋溢的笑容总像春风一样,暖人心脾。
这位“当代雷锋”用极大的热情以“当代”的传播方式向人们展示着他简单却充满意义的生活、诠释着他朴实却让人钦佩的价值观,同时也向952万之多的“粉丝”们播洒着他极其平凡却又极其伟大的奉献精神!
郭明义和无数个让我们感动的平民英雄一样,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者,他们像熊熊燃烧的火炬一般,照亮了我们的民族前行的道路。作为中国历史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以“仁”的概念阐发出了“推己及人”的奉献价值观,也就是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乃至为国家、为民族贡献出自己的一切。
在漫长的历史道路上,有为了统一中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有为了黎民苍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有为了反抗侵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有为了变法救国“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等等。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更是涌现了大批为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统一献出生命的志士仁人,方志敏、杨靖宇、刘胡兰……这些英雄们抛头颅洒热血,终于换来了新中国的曙光。在这灿烂的曙光之下,人民群众鼓足干劲,为建设更加富足的社会主义强国添砖加瓦,于是“老英雄”孟泰、“铁人”王进喜、“农业劳模”申纪兰,还有“宁肯一人脏,换得万家净”的掏粪工人时传祥,还有千千万万个为人民奉献的模范人物纷纷涌现出来。而雷锋,这位生命短暂到22岁时就光荣牺牲却“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解放军战士,更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朽的英雄。“雷锋精神”,这一共产主义光辉思想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结合的产物,代表了社会主义时代先进的民族精神。
改革开放以后,新中国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国家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引起了人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的变化。由于媒体,特别是网络平台的迅猛发展,每一条有关道德滑坡的负面新闻都被放大,并且快速地飞到每一个角落,每一天,充斥我们生活的就是这些或真或假的信息以及人们关于“世风日下”的哀叹。
我也曾有过迷茫——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带给我们的除了日益累积的物质财富之外,是不是还泥沙俱下地裹挟着某些不健康的“精神垃圾”?
但是,我们还是看到了郭明义这样的人物出现。如果说,雷锋是计划经济时代笃行无私奉献精神的标兵,那么,郭明义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践行“雷锋精神”的楷模。在引起舆论沸腾的“小悦悦”事件之后,有记者前往齐大山铁矿采访这位成名后依然为工友搓澡的“感动中国”人物,他平静地说:我每天写一条“好人故事”,这一辈子都写不完。我这样做就是想告诉大家,从古至今我们这个社会的好人都没有缺少过,多得我们都数不过来,不要把“小悦悦”事件等个例当作普遍现象去理解和宣传,不要因此放弃了我们的精神追求。
是啊,不要放弃了我们的精神追求!物质的丰富的确非常重要,但精神的丰富才更加珍贵。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人的品格和德行,作为一个青年,面对市场经济的洪流和鱼目混杂的价值观,更加不能失去理想和信念,因为,精神家园的贫瘠必将带来道德力量的流失!
郭明义说:有怎样的人生追求,就会选择怎样的人生道路。和平年代里,且不去谈为民族、为人民作出惊天动地的功绩,我们只消扪心自问,我们在各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了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乐于帮助他人了吗?我们在繁杂的工作和生活之外坚持学习进步、 提高精神追求了吗?
雷锋精神不只是让我们仰望的标杆,在我们尽职尽责坚守岗位的时候,在我们弯腰拾起路上垃圾的时候,在我们拾金不昧寻找失主的时候,在我们挽起衣袖义务献血的时候,在我们敬老爱幼乐于助人的时候,我们就成了雷锋精神的践行者!让我们从点滴做起吧,让我们从身边做起吧!尽管我们只是不起眼的十三亿分之一,但正是这微小的爱心和奉献,如果乘以十三亿,雷锋精神的星星之火一定可以燃成燎原之势!
“带着微笑上路,心中充满阳光。”在老郭的微笑之中,他的爱心团队还在一天天壮大。让你我也行动起来,做点滴中的雷锋吧!
征文二等奖——新时代我们需要继续学习发扬雷锋精神
(储阳磊)
在华夏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所迸发出的英雄人物可谓是层出不穷、数不胜数,而在当代,雷锋绝对是一个在华夏大地上妇孺皆知的、非常响亮的名字。到今年的3月5日,雷锋同志已经离开我们整整50年了,而五十年后的今天,雷锋以及雷锋精神是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于老百姓的精神世界中,是继续如五十年前那样顶礼膜拜,还是已经变成了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随着经济的飞速增长,人们的物质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却在精神层面上逐渐的缺失信仰。最近几年,国内频现许多奇怪的社会现象,从南京的“彭宇案”到“小悦悦事件”,无一不在拷问这中国大众的良知,这也引发了网络、媒体对这些事件的大量讨论以及深层次的原因追究。我认为,之所以此类事件不断出现,映射出的即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而信任危机的出现则是因为大众精神层面的信仰缺失,缺乏雷锋精神中最深层次的内涵——“大爱”的精神。所以,不论经济怎样发展,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依然需要被继承与发扬光大。并且,雷锋精神早已融合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在中华历史的长河里汇聚成为我们民族永恒的符号。
雷锋的英雄事迹被广泛宣传之后,其精神要义也被总结提炼为奉献精神、“钉子”精神、“螺丝钉”精神以及艰苦奋斗精神,而在雷锋精神的这么多优秀品质中,一以贯之的即是“大爱”的精神,奉献是爱,敬业是爱,为理想奋斗也是爱。
一个月以前,估计知晓张丽莉这个名字的人不会太多,认识这个漂亮的80后女老师的恐怕也仅限于她的亲人、同学、同事等。而在今年5月8日的一次交通事故中,张丽莉不顾个人安危,奋力救下即将被大巴撞上的两名学生,导致自己身受重伤,双腿截肢,至今还未完全脱离生命危险的英雄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以后,张丽莉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无论是网络上还是媒体报道中,“最美女教师”俨然成了张丽莉的代名词。
做为一个平凡的中学女教师,即使因为制度问题编制尚未落实,但工作上一直尽心尽责,对学生的关怀无微不至,并在自己收入很低的情况下坚持每个月都资助贫困生。入校5年,张丽莉在各种赛课、教学比赛都名列前茅,其所带的班级名次遥遥领先,获得各种奖项无数,在学校里是老师和同学们眼中难得的好老师。
据目击车祸现场的张老师同事回忆:“当时那种情况,换个人可能需要考虑一下才会冲上去,没想到丽莉能够如此毫不犹豫。”是啊,在失控的汽车冲向学生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思想信念促使她做出这样下意识的举动,一把推开学生,让自己倒在车轮下呢?我想如果是一个自私自利、心中无爱的人,是不可能有这样下意识的举动的,他(她)首先想到的绝对是怎样保全自己,保证自己不能受伤,而不会先想到去救人。正是因为心中有爱,张丽莉牺牲了自己的双腿,保住了两条鲜活的生命,这种爱不正是奉献精神最好的体现吗?而这种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正是人情关系冷漠的当下社会所最需要的,如果我们的社会中所有人之间都充满了爱, 人人都懂得奉献,那就达到了人类孜孜以求的和谐社会。
回到前面所提到的“小悦悦”事件,2011年的10月13日,在广东佛山的一家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货柜车碾过。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路人,竟然对此不闻不问,最后还是一位捡垃圾的阿姨陈贤妹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而这时小悦悦已接近脑死亡,在经过8天的全力抢救无效后死亡。如果当时两位司机在撞人后能立马对其施救,或是那十八位路人能提早伸出援手,估计小悦悦存活的几率会大大提高,但是,他们都没有。虽然最后两位肇事者都被绳之以法,但已于事无补,一个可爱的小天使从此离我们而去,只留下一对伤心欲绝的父母。而对于那十八位路人,虽然法律上无法对他们做出审判,但我想他们下半辈子都将受到自己良心上的谴责。
肇事者肇事之后只想到尽快逃逸,经过的路人对受害者没有同情心,抑或是因为缺乏信任感而不敢去施救,这其中最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因为缺乏爱的教育,缺乏雷锋精神的熏陶,爱在整个社会的流淌远远不够。
在经历了50年的历史考验之后,雷锋精神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代,其思想内涵并没有落伍,而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萌发出了新的涵义。雷锋精神一以贯之的“大爱”精神正是当下社会最迫切需要的,只要学习好了雷锋精神,我想类似“小悦悦”这类的事件将再也不会发生,而张丽莉老师那样的好人将会越来越多,我们的社会也将达到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所以,在新时代,我们需要继续学习发扬雷锋精神,将雷锋精神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好好的传承,并发扬光大。
征文三等奖——雷锋的歌
(遇祯)
雷锋
你的名字化作青松
扎根在一个伟大民族脊梁上
成一条不屈的龙
雷锋
你的名字震撼苍穹
讲述一个平凡与伟大的故事
示一个兵的笑容
雷锋
你的名字化作春风
传扬那个青春无悔时代里
温一段不朽的梦
雷锋
你的名字化作歌声
萦绕在少先队员红领巾上
系一抹永远的红
雷锋
你的名字走出国门
讲述那无私奉献的精神
添一批雷锋式的人
雷锋
在缺少爱的荒原
你是绿树一丝,春花一朵
雷锋
在缺少爱的星空
你是皓月一轮,明星一颗
雷锋
在缺少爱的旅途
你是小船一只,大桥一座
雷锋
在缺少爱的冬日
你是一缕春风,一盆炭火
啊,雷锋!你是爱的丰碑,爱的旗帜,爱的楷模
啊,雷锋!你那无私的爱,震撼中华,传遍世界
雷锋
你是我心中的榜样,无私奉献,不怕艰难地精神
为我前进的道路指明方向
昨天已成往昔,雷锋的精神永远长存
当撞伤老人的自行车扬长而去
当老大娘从泥泞的路上蹒跚走来
当洪水泛滥,地震袭来
昨天是雷锋
那么今天该是你
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