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领域

金银饰品宝玉石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20周年记事
浏览次数:6330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02日 18:55:37   作者:边维华    


安徽省金银饰品宝玉石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20周年记事
(二0一三年)


    在今年喜迎建所五十五周年的时候,我们同样迎来了安徽省金银饰品宝玉石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的20周岁生日。对于这一机构和检测项目来说,二十年的发展倾注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她的起步、发展和巩固提高充分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在整个地质行业困难时期,地实所人不等不靠、锐意进取,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创新开发了金银饰品检测技术,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认可和授权。于行业发展低迷的时候,拓展了技术服务领域的延伸,为地实所的经济发展装上了新引擎;于经营管理和生存困难的时侯,为稳定队伍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挥出了巨大作用。
    一、市场探索和外部环境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导下,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人们开始对黄金饰品产生了兴趣,国家开始供应少量以金戒指、金项链为主的饰品。消费者非常希望饰品的成色(金含量)和质量(重量)能有权威机构给予检测,当时,合肥市四牌楼(范巷口)有一家工商银行率先开展了成色检测服务,顾客们纷纷到那排队检测。他们用一套人民银行提供的金成色比对牌,依金含量高低在瓷板划出颜色有别的条痕,再把顾客的饰品在另一块瓷板上划出条痕,根据颜色报出饰品的成色。因为是有损检测,人们期待有一种既可同时得到成色和重量数据又无损于饰品的检测方法。
    1988年,我所(安徽省地质矿产局测试中心)在引进桩基检测的同时,获悉湖北省地质实验研究所岩矿鉴定室采用比重(密度)法在武汉市开展试验性检测。我所立刻派出由岩矿鉴定室主任季汝清带队的一行技术人员赴武汉学习调研,中心领导黄旺友和袁明同志打破常规,电话指示调研组在武汉就地购置全套设备,调试运行正常迅速回肥。岩矿鉴定室全体动员,调整房屋场地,增加设施。季主任一行一到合肥,连夜安装运行,采用具有简易编程序和打印功能的计算器,发出具有准确金含量和重量两项数据的报告单。第二天所职能部门领导带队到有关银行营业厅向顾客宣传,一时我们这里门庭若市。同时迅速向巢湖和淮南发展,当时我们名声大震。消息一经传播,不少单位纷纷效仿,银行的条痕法声名狼藉,关门了事。好景不长,银行祭出了《金银管理条例》大旗,鉴于我们检查深刻,态度诚恳,记录在案,免于起诉。
    1990年,由于以前安徽省生产的粗金锭,在上缴中国人民银行结算时,以冶炼厂的检测结果为准,与黄金矿山的结果相差较大,一直哑巴吃黄连。刚刚成立的安徽省黄金公司与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急需在合肥找一家权威检测机构作为仲裁,我们刚刚通过省级计量认证,国家级计量认证正在进行中,所以对我们非常了解的省黄金公司杨经理(杨刚之父)坚持首选我们。所领导当即把任务交给了分析测试室。室主任渠荣?带领副主任边维华开展了紧张的调研,走访了芜湖冶炼厂和铜陵有色金属设计院等单位,在光谱分析和火试金分析中选择了分析范围宽,国际通行的后者,分析测试室翻箱倒柜将七十年代就已搁置的火试金(当年仅测试矿石中的金)所用材料找出,添置了一些测试成品金的设备和材料。仅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筹备工作。由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和安徽省黄金公司联合发文授权我们为安徽省成品金检测仲裁机构。此后,银行开始以我们的检测结果和黄金生产企业进行结算。再一次给银行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政策支持
    在密度法测试金饰品转入地下的几年后,国内黄金饰品的供求逐渐增加,广大消费者更加期望有个公正的检测机构提供服务。苦于有《金银管理条例》这一紧箍咒,我们一朝让蛇咬十年怕井绳,不敢越雷池一步。当时国内有些科研机构的人员探索用先进的电子探针、扫描电镜和X荧光光谱仪对贵金属饰品进行检测的技术方法。有的抢先发表论文,说明理论上的可行。我所当时年轻的工程师张士定就是其中之一。1991年前后,我所刘宏远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被省技术监督局聘请为计量认证评审员,参加冶金部马鞍山矿山设计院的计量认证。带回了他们正在进行金制品检测项目计量认证的信息。我们大梦方醒,所领导马上布置对此进行调查研究。反馈回的信息是金银制品的检测需要得到省级人民银行的授权和许可,马鞍山矿山设计院利用电子探针方法开发了金饰品的微损检测(对外称无损检测),获得省政府分管科技和技术监督工作的张润霞副省长的支持。并将他们申请成立安徽省黄金制品测试中心的报告批示给了安徽省分行,通过省级计量认证后挂牌运行。所领导黄旺友和袁明同志多次主持会议安排布置,要求经营科和分析测试室全力以赴展开相关工作,亲自带领有关人员到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汇报,得到省行的理解和同情,但刚刚批准成立了测试中心,不宜再批一家。天无绝人之路,柳暗花明又一春,1992年,张润霞同志出席我局的科技工作会议,作为我局主要领导之一且在我所工作过的刘廷锡同志,将参加会议的我所总工程师孙乃坤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介绍给了张副省长,两人同为专家型的领导且同为五十年代大学毕业的女知识分子,一见如故,很是投缘,孙总盛情邀请张副省长到我所视察指导工作,当年底即成行,张副省长对我所十分赞赏,表示要大力支持我所的工作(非常有意思,张润霞的秘书张文静同志也是学化学的,它当时对X萤光光谱分析问的非常仔细,她现任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其后,很快将我所的报告批示给安徽省分行。分行领导批给了货币发行处研究,他们表态说当时他们的意见就是授权给地实所,但没见我们的行动,省长又批给了矿山设计院,现再批一家,有违初衷,且不好向下交待,十分为难。所领导把艰巨的公关工作交给当时的经营科,科长潘同应带领副科长王祖康不遗余力地多方努力,终于精诚所至玉石为开,要求我们进行筹备,并要拿出再设一家机构的有说服力的报告。
    三、技术准备
    分析测试室成立了以张士定为主的X荧光谱法检测黄金饰品的研究小组,直接向孙乃坤总工负责,向职工借了一个饰品,用密度法多次测定,同时向成品金客户借一有准确结果的小金块,作为标准,经研究小组的日夜钻研,检测方法初步研究成功。但投入生产,确保准确无误,必须有一套不同含量不同杂质的标准系列,这样方法就完美无缺了。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银行的金成色比对牌,但银行作为镇行之宝,坚决不外借。此时,张士定一个在沈阳工作的同学处传来消息,沈阳冶炼厂研制出一套金标准物质共有29个,正在向国家技术监督局报批。如熟人可提前购买,需7200元。当即向孙总汇报,孙总带着分析测试室主任刘棕、副主任边维华和张士定,在楼梯处向正在检查工作的黄旺友所长汇报了情况,当时拿这么多钱出来,不是小数目,所长陷入沉思,如果拿不到授权,这如何向全所交代,张士定表态说,一旦标准物质到手,保证检测结果万无一失,而且全国领先。边维华表态,标准物质证书一到,我可以一万块把它卖掉。当即决定刘棕带张士定即刻出发北上。不到一周,29个标准物质购回。至此,我们开发成功了密度法、X荧光谱法(无损)和国家已发布的标准检测方法——火试金法(有损)三个金饰品检测方法,当时,这在全国绝无仅有。也为此后的其它贵金属饰品检测和银饰品检测奠定了技术基础,指明了技术发展方向。
    四、人员调配
    分析测试室抽调以82年及其后毕业的大学本科生为主的人员组成金检测组,在人员组合时,充分考虑技术开发、市场开拓两个方面,立足先进技术方法,立足合肥市场,逐次向周边拓展。前者有张士定和梁述廷等,后者包括在合肥商业系统有较深背景的张志坚、聂全新,考虑未来向安庆、巢湖发展以及延续发展,还抽调了更年轻的曹宏和陶文靖等同志。孙总直接分管,刘棕协助孙总直接协调并主抓技术工作,边维华主抓市场开拓,范家奎在主管其它项目生产的同时,参与相关工作。张志坚和张士定分别任行政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
    框架具备后,制订规章制度、设计标签、报告格式和原始记录、进行人员培训、规范环境,准备迎接金银饰品检测项目单项计量认证。经请示开始试运行,首先张志坚、聂全新和边维华三人通过各种关系跑遍了合肥市各大百货公司和工艺品经销商店,联络当时很有地位的蚌埠金银制品厂,介绍我们的情况,时任合肥百货公司副经理兼红旗百货大楼经理的张智慧第一个派人将其经营的金饰品送来检测。
    检测试运行时,因为金饰品是贵重商品,没有经验,运作不顺畅,又怕出错,要经几道复核,起初的检测非常慢。1992年腊月二十九,有一大客户送来4公斤左右的黄金饰品,要在1993年春节摆上柜台,所领导亲自督阵,分析测试室四名领导亲自上阵和检测组的同志们一起开展工作,连夜检测,当最后一件饰品包装好后,已是年三十的上午10点。
    五、资质获取
    在经营科潘同应的精心策划下,我们重新上报了一个请示,详述了我所的优势,为避开测试中心的名讳,我们拟称检测站,历数在合肥建站于安全和快捷诸方面的好处,为银行的审批搭好台阶。我们1993年初通过了省级单项计量认证,认证前,由聂全新负责引进了一台用于饰品快速检测的热导仪,有一台长城0520型的电脑与之相接。评审组中一位处长摘下自己所戴的金丝眼镜请给检测一下,聂全新仔细操作,很快显示屏上显示出“非金饰品”字样,引得该处长哈哈大笑。
    1993年3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正式下文,批准成立安徽省黄金制品测试中心合肥检测站,与安徽省地质实验研究所一个机构两块牌子,要求我们业务上接受测试中心的领导,负责长江以北各地区的金银饰品及其它黄金制品的检测。
    六、正式运营
    正式挂牌后,金检测组直接向所负责,以检测站的名义对外开展工作,授予其具有科室一级的权限,委托分析测试室代管。检测业务伊始,张志坚和张士定率领全体同志认真总结经验,优化检测流程,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加班加点,以顾客的需要为第一要务,不论何时,只要顾客一到,马上开始检测。同时,努力开拓市场,想方设法宣传推介自身优势,所领导倾其所有,超常规大力支持,最早一批给检测组配置了传呼机,第一个配置了“大哥大’手机。当年检测费达到了18万。
    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完备,仪器设备运行的不断熟练,操作程序的不断优化,检测效率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全面提高,逐渐占领了省内大部分检测市场。第二年检测费收入突破百万元。一段时间里,检测站名声远扬,被传为金饰品的批发地,那是因为广东省深圳等地的几个大的金饰品供货商,为安全计要求经营商家悄悄来检测站挑货,然后马上检测挂牌,回去后即上柜,既安全又便捷。
    为保持我所在贵金属饰品检测和宝玉石检测方面的持续稳定和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前期,我们及时建立了安徽省金银饰品和宝玉石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获得安徽省技术监督局的授权,在金银管理条例废止后,我们站在了更高的层面上开展工作。虽然经历了其后的金饰品检测的诸侯林立,但我们一直持续保持稳定。以检测站为起点和基础,几经调整,这支特别能战斗的集体被冠名为安徽省地质实验研究所(安徽省金银饰品宝玉石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贵金属检测室,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官兵,该室自成立至今,一批批检测人员参予了贵金属检测室的发展,把自己美好年华无私奉献在这个岗位上。